
屠龍之技
——做事脫離現實一場空
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莊子·列禦寇》)
解析: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隨珠彈雀
——考慮不周,得不償失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
解析: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否則就算做成一件事
鵬程萬里
鵬程萬里
——堅持夢想不怕冷嘲熱諷
遠古有一種鳥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里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解析: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索。就像鳥雀不能理解大鵬的志向一樣。

望洋興嘆
——人切忌自滿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裡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解析: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渺小的。望洋興嘆字面意思是為因偉大事物抬頭嘆息,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魯侯養鳥
——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裡,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辦事不看對象,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好心也會把事情辦糟。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這隻鳥是被他嚇死的。
老漢粘蟬
孔子前往楚國,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術非常嫻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沒有一個能逃脫的,就好像信手拾來一樣輕而易舉。孔子驚奇地說:「您的技術這麼巧妙,大概有什麼方法吧!
駝背老人說:「我的確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時候,如果能夠在竹竿的頂上放兩枚球而不讓球掉下來,粘的時候知了就很少能夠逃脫;如果放三枚不掉下來,十隻知了就只能逃脫一隻;如果放五枚不掉下來,粘知了就像用手拾東西那麼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這裡,就如木樁一樣穩穩噹噹;我舉起手臂,就跟枯樹枝一樣紋絲不動;儘管身邊天地廣闊無邊,世間萬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裡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麼東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響不了我對知了翅膀的關注,怎麼會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聽了,回頭對弟子說:「專心致專,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啊!」
解析: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古人說的精誠專一,確實是我們做事的
匠石運斧
——學會合作
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沾了一點白泥巴,這層白泥巴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請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揮動斧子,只聽見一陣風響,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乾乾淨淨,鼻子卻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
那個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點兒也不感到害怕。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後,就把工匠石叫了來,說:「你再削一次讓我看看吧!」工匠石說:「我的確是會削的,但是,那個敢讓我削的人已經死去很久了。」
解析: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好的搭檔。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搭檔,要把本領發揮出來便很難。
猴子逞能
吳王坐船在大江里遊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荊棘叢中了;唯獨有一隻猴子,卻洋洋得意地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飛箭接住了。吳王下令左右的侍從一齊放箭,那隻猴子被射死了。
吳王回過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誇耀自己的靈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驕傲,以至於這樣死去了。
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耍驕傲呀!」顏不疑回去以後,就拜賢人董梧為老師,盡力克服自己的驕氣,遠離美色聲樂,不再拋頭露面。過了三年,全國人都稱譽他。
解析:不管有多大的本領,也不可當作驕傲的本錢。謙虛謹慎,才能獲得人們的敬重。
邯鄲學步
——人不能妄自菲薄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原文:「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解析: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不僅學不到別人的優點,反而會丟掉自己的長處。現在我們的社會上,邯鄲學步的事情隨處可見。看到西方的東西好,馬上去學,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卻不去問津,甚至以之為過時的迂腐教條,豈不是邯鄲學步嗎!

防凍手的藥
——要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宋國有個人善於配製防治凍手的藥,他家祖祖輩輩都用這種藥塗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過日子。有一個外鄉人聽說了,請求收買他的藥方,情願出一百兩黃金。
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塊商量說:「我們家祖祖輩輩干漂洗棉絮的活兒,能夠得到的不過幾兩黃金;現在出售這個藥方,一下子就可賺取一百兩黃金,就賣給他吧!」
那個外鄉人得到了藥方後,便拿去獻給吳王,並向吳王誇讚這種藥的用處。這時,正趕上越國有內亂,吳王便派他領兵討伐越國。冬天,他們和越國軍隊進行水戰,把越國軍隊打得大敗。
吳王很高興,就割出一塊土地來封賞給了他。這藥能夠使手不皸裂,功用是一樣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賞,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類的苦活,這都是由於用法不同的緣故啊。
解析:同樣的東西,由於眼光和見識不一樣,它所發揮的作用也就不一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東施效顰
——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西施長得很美麗,即使是心口痛的時候,緊鎖著雙眉,附近的一個醜女見了,仍感到她的樣子很漂亮。醜女回去以後,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捧著心口,皺著眉頭,想讓別人誇她漂亮。
誰知道鄉里的富人看她這個樣子,趕緊關閉大門不出來;窮人見了,也拉著自己的妻子兒女遠遠地躲開。這個醜女只知道皺著眉頭的樣子美,卻不知道為什麼皺眉的樣子美。
解析:做事情,如果不考慮自己的條件,盲目地模仿別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觸蠻之戰
——爭來爭去,蝸角之利
戴晉人對梁惠王說:「您知道有一種名叫蝸牛的小動物嗎?」梁惠王回答:「知道。」晉人又說:「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左角上的叫觸國,右角上的叫蠻國。
這兩個國家經常為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每次戰爭後,總是屍橫遍野,死亡好幾萬人;取勝的國家追趕敗軍,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來。」
惠王說:「呀!這都是您瞎編的吧!」晉人說:「請允許我來為您證明。您的想像在無廣闊的宇宙中有邊界嗎?」惠王說:「沒有。」晉人說:「您的想像在宇宙中任意馳聘,而一回到現實中,您能夠到達的地方卻只限於四海九洲之內。拿現實的有限與想像的無窮相比,豈不是若有若無,微不足道嗎?」惠王說:「你說的對。」
晉人說:「在我們所能夠到達的領域裡有一個魏國,魏國遷都大梁後才有梁國,有梁國才有梁王。梁王與蠻氏,有什麼不同嗎?」惠王想了想說:「好像沒有什麼不同。」魏晉人走了以後,梁惠王情緒低落,好像丟失了什麼。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我們在珍惜生命,珍惜我們這個世界。
朝三暮四
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
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解析:朝三暮四闡述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人們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
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庖丁解牛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
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解析:庖丁解牛能夠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順其自然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楚王聘莊子為相
楚王聽說莊子很有學問,特意派了兩個大夫(官名)去聘請他為相。兩大夫在談水找到正在釣魚的莊子,說明來意。
莊子聽了,頭也不回,答道:「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年,枯骨龜甲還被楚王珍藏著,你們說這個畜性多幸運呵!」兩大夫還不太懂這個意思,還以為人說的是楚王敬賢之意。
不料莊子冷笑道:「我呢,卻寧可拖著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為至少還活著,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願意讓楚王供奉珍藏。」兩個大夫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呆若木雞
——深藏不露,動靜以時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著這隻雞去鬥雞了。
解析:莊子認為,真正有大智慧、有著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著,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與惠施論魚
莊子與惠施在濠上觀魚。莊子說:「魚游來游去,多麼快樂呵」
惠施是邏輯論辯的專家,馬上抓住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
解析:在邏輯學上,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說在邏輯上莊子有些詭辯。但實際上這說的是另一回事:莊子告訴惠施,不要把你的學說強加於人,因為你不能代替別人。惠施古稱博學,出行時隨帶五車之書跟在後邊,靠雄辯博學博取功名,所以莊子有此一說。
莊周夢蝶
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李煜曾有詩: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生死之間,是否只是一場大夢?莊子借夢蝶,模糊了真實和夢幻的界限。夢裡是真的,還是現在是真的?
如果我們活在一場夢裡,那麼夢醒時分才是我們回歸真實的時刻吧。

知魚之樂
莊子和惠子在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游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
這個故事變成了後來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心之間的不同,遠遠超過人魚的不同,人心七竅,混雜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不同的軌跡給不同的人帶上不同的烙印,不同的習慣。
人心是一面鏡子,映照着身邊的人和事,只不過,有的被歲月打磨成哈哈鏡,有的被打磨成放大鏡,不同的鏡子看到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間都是無法理解的隔閡。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不應該輕易對任何人和事下判斷,人心各異,要懂得尊重不同,走好自己的路,已經很不容易了。
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着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
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莊子還有一個故事叫“買櫝還珠”,一個人買了一個包裝精美的夜明珠,結果他留下的精美的外盒,把裡面的明珠還給了賣家。
外面的盒子是名,裡面的珠子是實。烏龜死後骨頭被珍藏供奉是名,在水中潛行曳尾是實。
買珠人看似愚蠢可笑,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因名棄實的事情發生呢?
為了名利而捨棄健康,放棄和父母的團聚,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買櫝還珠”嗎?
視權貴如腐鼠
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梁國是不懷好意,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雛,您可聽說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這個世界上名利並不是唯一的指標,人生也不一定都要完成這個指標。
你汲汲於求的,可能是別人厭惡的死老鼠。
人生在世,不能被別人挾裹,為了大眾的目標去活,你得活出自己的樣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過,這樣的一生才算沒有白活。
無用之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莊子問伐木者,這麼高大的樹木,怎麼沒人砍伐。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莊子講述無用之用的道理。(圖片:希望之聲合成)
莊子講述無用之用的道理。(圖片:希望之聲合成)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標準下,有着不同的價值。
有時候看似無用也是用。
人不能總是用“利益”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天生萬物,各有不同,不單為取悅人而存在。
樹木彎曲,雖不能用,但是卻不能妨礙他自由自在的生長,這遠比成為棟樑更有用。
就像教育孩子,雖然孩子不能成為社會棟樑,但是卻不妨礙他發展自己的興趣,他的成長本身就有價值。
匠石運斤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裡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
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麼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人生在世,歷經坎坷,每個人都會修鍊成一把鎖,千奇百怪,形狀各異。鎖里都鎖着自己那顆心,日復一日,孤獨難解。
每個人都會孤獨,而孤獨的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各自的鑰匙,無論是棋逢對手,還是高山流水,只要有一種,孤獨也就有了解藥。
鼓盆而歌
莊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對,她剛死時,我怎會不悲傷呢?然而,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就像四時交替,都只是自然現象而已,人不必有什麼憂慮,也不必有什麼痛苦。人源於自然,再回歸自然,說到底,不過是正常的生死輪轉,他依然在天地之間,只要懷着這樣的想法,人又有什麼好痛苦的呢。
等待起風的大鵬
很久以前在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很大的魚,它的名字叫“鯤”。這種魚的身體有好幾千里長,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後,這種叫鯤的魚,就蛻變成大鵬鳥,這種鳥的身體也很大,它的背就有幾千里長。因為翅膀太大,不能一下子就起飛,必須順着海面飛行;然後鼓動它的翅膀,迎著大風,直飛天空,離地九萬里。大鵬鳥飛到南海,一住就半年。有一種小鳥兒叫“學鴆”,當它看見大鵬鳥在天空高飛時,就笑大鵬鳥:“我們這些小鳥兒,要起飛就起飛,要降落就降落,不必像你們這種大鵬要等待起風時,才能順風向而飛行。再說,我們這種小鳥兒,高興時,就飛到樹上,有時也可以飛到地面,何必要像你們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上?”
莊子講了上面這則寓言故事,是要告訴我們,大鵬象徵“大知”——淵博的知識,小鳥兒象徵“小知”——淺陋的知識。我們時常會以自己的“小知”,去判斷“大知”,這樣的判斷,常常會造成一種“偏見”。
所以說,我們要了解比較多的知識,才能幫助我們增長生活的見聞,就像大鵬飛得高,所以看得遠。同樣的,小鳥兒飛得不高,所以看得也比較近。
死亦可樂
莊子騎着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扑打着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髮。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
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隻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系好後,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說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卧。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
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說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後則無此煩累了。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骷髏說:“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游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莊子不信,問:“如果讓閻王爺使你復生,還你骨肉肌膚,還你父母、妻子、鄉親、朋友,您願意嗎?”骷髏現出愁苦的樣子,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莊子曾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道家看來,活着就像是勞苦,死去就像是休息。對於生死,道家一向看得很開,他們認為人生一世,酸甜苦辣都嘗過,生命最後的時刻,一切是非煩惱都一起化為泥土,隨着一把火歸於天地大道,又有什麼不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