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又稱《韓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為韓子對社會各種領域的思維,有系統的對政治策略 立場主張的闡述,全面性政策設計表述與深度的對統治技術探究,內容充滿批判與汲取先秦諸子多派的觀點,因韓非就學於儒家的荀子,又推究老子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 一本對《道德經》加以論注的思想著作,更是一部對各法家流派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數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一部分已成為我們目前所用成語典故的出處,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諱疾忌醫」、「螳螂捕蟬黃 雀在後」等,還有一些寓言故事雖然不被人熟悉,但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
1.濫竽充數
濫:失實的,假的。 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 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廬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 聽之,處士逃。
2、買櫝還珠
櫝:木匣;珠:珍珠。 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 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 其珠。
3.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 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 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鄭人買履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度\’。
6.長袖善舞
袖子長,有利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 《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7.多財善賈
賈:做買賣。 原意是本錢多,生意就做得開。 後指資本家會做買賣。 《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8、兵不厭詐
厭:嫌惡;詐:欺騙。 作戰時盡可能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9、蠶食鯨吞
象蠶吃桑葉那樣一步步侵占,象鯨吞食那樣一下子吞併。 比喻用各種方式侵占吞併別國的領土。 《韓非子·存韓》:“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
10、吹毛求疵
求:找出;疵:毛病。 吹開皮膚上的毛尋疤痕。 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差錯。 《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難。”
11.道不拾遺
遺:失物。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遺失的東西拾走。 形容社會風氣好。 《韓非子·外
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12、焚林而獵
焚燒樹木林,獵取禽獸。 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久打算。 《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
13、負薪救火
背著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14.蓋世無雙
蓋:壓倒,超過。 才能或武藝當代第一,沒有人能比得上。 《韓非子·解老》:“能禦萬物則戰易勝敵,戰易勝敵而論必蓋世。”
15、根深蒂固
比喻基礎深厚,不容易動搖。 《韓非子·解老》:“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
16、孤掌難鳴
一個巴掌拍不響。 比喻力量孤單,難以成事。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17.故弄玄虛
故:故意;弄:玩弄;玄虛:用來掩飾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騙手段。 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騙人。 《韓非子·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18、寡不敵眾
寡:少;敵:抵擋;眾:多。 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 《韓非子·難三》:“夫物眾而智窮,寡不勝眾。”
19、汗馬功勞
汗馬:將士騎的馬賓士出汗,比喻徵戰勞苦。 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 現指辛勤工作所做的貢獻。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
20、見微知著
微:隱約;著:明顯。 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驕,知天下不足也。”
21、老馬識途
老馬認識路。 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 得道。
22、良藥苦口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 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23.路不拾遺
遺:失物。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遺失的東西撿走。 形容社會風氣好。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24、論功行賞
論:按照。 按功勞的大小給於獎賞。 《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
25、眉睫之禍
眉睫:眉毛和眼睫毛,比喻近在眼前。 近在眼前的禍患。 《韓非子·用人》:“不去眉睫之禍,而慕賁、育之死。”
26、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 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 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所為,與紂為靡靡之樂也。”
27、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堤潰蟻穴
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讓千里長堤潰決。 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28、視死如歸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 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29、提綱挈領
綱:魚網的總繩;挈:提起。 抓住網的總繩,提住衣的領子。 比喻抓住要領,簡潔扼要。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
30、危如累卵
比喻情況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韓非子·十過》:“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31、唯唯諾諾
諾諾:答應的聲音。 形容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順聽從的樣子。 《韓非子·八姦》:“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32、循名責實
循:依;責:要求。 按著名稱或名義去尋找實際內容,使得名實相符。 《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33、一鳴驚人
鳴:鳥叫。 一叫就使人震驚。 比喻平常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34、優柔寡斷
優柔:猶豫不決;寡:少。 指做事猶豫,缺乏決斷。 《韓非子·亡徵》:“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35、遠水不救近火
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36、忠言逆耳
逆耳:不順耳。 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37.坐不重席
坐不用雙層席子。 比喻生活節儉。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38、變古易常
改變傳統的法制和準則。 語出《韓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無變古,毋易常。’”
39、冰炭不投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器具裡。 比喻性質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韓非子·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40、塵飯塗羹
塗:泥。 塵做的飯,泥做的羹。 指兒童遊戲。 比喻沒有用處的東西。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塗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晚必歸餉者,塵飯塗羹,可以戲而不可 食也。
41、赤地千里
赤:空。 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千里。”
42、更令明號
重新申明號令。 說明賢明君主應取信於民。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43、國富兵強
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韓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
44、千秋萬歲
千年萬年。 形容歲月長久。 《韓非子·顯學》:“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恬耳,而一日之壽無徵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45.輕舉妄動
輕:輕率;妄:任意。 指不經慎重考慮,輕率地採取行動。 《韓非子·解老》:“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妄)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46、如出一口
象從一張嘴裡說出來的。 形容許多人說法一樣。 《韓非子·內儲說下》:“州侯相荊,貴而主斷,荊王疑之,因問左右,左右對曰‘無有’,如出一口也。”
47.色衰愛弛
色:姿色、容顏;弛:鬆懈,衰退。 指靠美貌得寵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會遭到遺棄。 指男子喜新厭舊。 《韓非子·說難》:“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
48、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比喻兩頭沒有著落。 《韓非子·解老》:“[人]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49.識途老馬
老馬認識路。 比喻對某事十分熟悉的人。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 得道。
50、事以密成
事情因為嚴密謹慎而成功。 《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51、象箸玉杯
象箸:象牙筷;玉杯:犀玉杯。 形容生活奢侈。 《韓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
52、信賞必罰
信:真實不欺。 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 形容賞罰嚴明。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53、因任授官
根據才能授予官職。 《韓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到市集買鞋,買多大尺寸? 得先量一量,買鞋也好有個準兒。 他把自己的腳量好了,把尺寸放在座位上。 等他收拾停當到了市集上,一找尺碼,才知道是落在家裡的座位上沒帶來。 他拿著選好的鞋,怔怔地站了好一會兒,鞋子從手中掉到地上都不知道。 賣鞋的攤主看這位顧客失神落魄,問他怎麼了。 他才回過神來說:「我忘了把買鞋量好的尺寸帶來。」說著扭頭就推開門走了。 那時日已偏西,等他從家裡的座位找到尺碼,又返回市集,正好趕上打烊。 這一天的折騰,鞋子也沒買到,他好不沮喪。 旁邊有人笑了笑問他:「您幹嘛不直接用腳去試呢?」買鞋人還一臉無奈,很是認真地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不願相信自己的 腳。
韓非主張「世異則事異」,必然堅持從實際出發。 韓非借《鄭人買履》的寓言,批評、謳諷那些守舊道,不肯從實際出發的人,和那位買鞋的人沒有分別,寧可相信尺碼,也不肯用腳直接去試鞋 。
自相矛盾
楚國有一個人在市集上賣盾又賣矛。 只見他賣力地吆喝:「賣盾,賣盾,嘿,賣盾!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你是什麼矛也刺它不透。……」停了一會兒,他又舉起自己的 矛,又叫賣了:「賣矛,賣矛,唉,上好的矛,我的矛尖利得沒得講,你是什麼盾牌,都擋不住我的矛來刺透。」這小販子拼 力叫賣,有人在一旁問道:「餵!夥計,假如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哪個更堅,哪個更利呢?」那個販子停住吆喝,可興致未減,想信口答出 點什麼,可欲言又止,頓了兩頓,興頭便慢慢洩下來了。 他支吾著不知說什麼好,眼皮搭拉下來,眼嗆著地,不作聲了。
韓非寓意詔告、明示的東西不可前後矛盾,不相一致,賜人以口實。 韓非認為法律、法令要明示於民眾,但必須前後一致。 他評論申不害重術,但不善於法制,法律法令前後矛盾,影響了君主的威勢。
郢書燕說
楚國郢都有人夜裡給燕國丞相寫信,其時燭光幽暗,不便書寫,便命令下人舉燭。 那人這麼念著,下意識地竟把「舉燭」這兩個字寫在信上。 信寄至燕國,丞相讀著信,讚賞道:「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選用賢人。」燕相把這件事告訴燕王,燕王非常高興。 結果燕國果然大大舉用賢人,國家果然治理得很好。
國家選用賢人就能治理好了,這不是信中原有內容。 韓非看到當時有些人被任命,不是因為他們賢能,而是承襲富有的家宗,還有一些鑽營進來者等等。
白馬非馬
宋國有個叫兒說的人,能言善辯,他強辯「白馬非馬」,舌戰齊國稷下地方的辯者,幾乎是天下無敵手。 這一天,他騎著一匹白馬路經過一處城關。 任他怎麼搖唇鼓舌,解釋「白馬不是馬」,守關的人還是以馬類標準向他收了過關稅。
韓非引了這段寓言評論說,僅憑虛浮的言辭辯論,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可到了實際生活裡,「白馬非馬」一關都過不去。 韓非的法家思想是注重實際的,有務實之風。 他重實效、實功,這是一種優點,但片面強調也會成為缺點。
畫鬼畫易
有個畫匠為齊王作畫。 齊王問他說:「畫什麼最難?」畫匠略想說:「畫狗畫馬最難。」齊王又問:「那畫什麼最容易?」畫匠不假思忖說:「畫鬼 最容易。 見造詣的畫工也得精心去畫,那也保不准為眾人挑眼。
韓非認為說話做事符合實際是不容易的。 亂說一通,不需要根據,很容易,可那有什麼意義呢?
渴馬不駕馭
造父是齊王副車的駕馭手,他用不給飲水的方法馴服馬匹。 過了一百天,馬匹訓練好了,齊王前來觀看試訓情況,讓造父在園圃裡試車馬。 園圃中有水池。 那馬百日來缺水渴極,見了池中的水,便狂奔過去,一代駕馭手造父也駕馭它們不住。
韓非在《外儲說右下》裡引用了這段事之後,話鋒旁引說齊簡公長期以嚴刑峻法管束他的臣民,田成子卻在一旁給百姓一些小恩小惠。 田成子就是在向百姓展示自己園圃裡的水池子。 就是說君主威勢萬不可旁落,要以術治集權於手中。 其實這裡也說到了渴馬不駕馭,法峻極反的道理。
紳之束之
宋國有個書呆子,死啃書本,死扣字眼。 古書上有「紳之束之」的話,就是說人要常常約束自己。 這個書呆子照字面的意思,用兩條衣帶紮住腰,「一紳一束」。 別人問他,這是在做什麼。 他頗認真地說:「古書上這麼教導的,我當然該這麼做啦。」
井蛙之論
「井蛙之論」是一個著名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道家哲學家莊子的著作。 這個故事透過井底之蛙和海中之蛙的對話,來諷刺那些視野狹窄、自以為是的人。 故事中,井底的蛙認為自己的世界(即井)是最大的,直到它遇到了來自大海的蛙,後者告訴它外面有一個比井更廣闊無邊的世界。 這個故事用來比喻那些固守己見、不願接受新觀念的人,鼓勵人們打開心胸,接納更廣闊的世界觀。
五色鳥
「五色鳥」則出現在另一部古代中國的政治哲學著作《韓非子》中,具體故事可能不如《井蛙之論》那樣廣為人知。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五色鳥有時被用來象徵吉祥和美麗。 然而,在《韓非子》等作品中可能用來表達特定的政治或哲學寓意,例如警示對外表或表象的過度追求。 由於「五色鳥」並非一個廣為人知的獨立故事,它的寓意可能需要結合具體文獻背景來解釋,並且可能涉及複雜的象徵意義或道德教訓。
在這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思想家善於使用寓言來表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生道理,這些故事跨越了千年,仍對現代人有著啟發和反思的價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