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下行之際,中共以「經濟光明論」和「國家安全」為名進一步加強對經濟信息的管控,外媒指出此舉可能讓中共政權重蹈前蘇聯倒台的覆轍。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彌留狀態。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日發表文章提到,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大難題是信息嚴控、高度集權的政治控制,以及建立在「恐懼」上的治理文化。為避免給領導層帶來難堪,中共官方數據可能會被嚴重扭曲。
文章指出,儘管中共試圖避免重蹈前蘇聯瓦解的覆轍,但中國仍可能步其後塵,這也證明專制統治效能低下。
中共公布的經濟數據一直被外界質疑造假,其數據之間也常常出現矛盾。例如,今年6月20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半年度外匯報告中指出,中共海關數據顯示的2023年順差比其國家外匯管理局報告的多出近23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以上。美國財政部呼籲中共當局進一步解釋。
2019年6月,美國確認了自己核算的數據,即2018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近4200億美元,而中共給出的數字僅為1500多億美元,兩者相差2700億美元之巨。
中共已封禁多種不利於其政權穩定的經濟數據,比如土地銷售、外匯儲備和債券交易等,這也引發了外界的擔憂。中國的重要學術數據庫——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自2022年4月1日起限制海外訂戶登錄。
《華爾街日報》在2023年4月報導稱,在習近平強調國家安全後,官方限制或切斷了海外用戶取用重要數據庫的權限,包括中外分析師廣泛使用的萬得資訊。另外,還突擊檢查了提供專業諮詢服務的凱盛上海辦事處。
在2024年3月,中共「兩會」總理記者會被取消,這一舉動被認為是其進一步加強信息管控的標誌。
去年7月1日中共實施新版《反間諜法》後,原來在幕後的國家安全部開始頻繁就「經濟安全」問題發聲,干預經濟運行。比如,國安部聲稱,一些「看空」「做空」「唱空」和「掏空」者居心叵測,國安機關要監控、防範和打擊相關犯罪活動。
中共解除疫情封控後,希望經濟能夠復甦,官方不断強調「經濟光明論」,由此封殺了不少學者的言論。然而,現實中的財政困境似乎讓這些宣傳失效。今年上半年,各地倒查稅收,砸鐵賣鍋等措施被媒體報導,非稅收入暴增,罰款上升,甚至非高速公路也開始恢復收費。
經濟學家許成鋼今年2月在社交平台上發文,將中國當前的政經狀況比作前蘇聯。許成鋼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類似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的局面,短期內不太可能垮台。但隨著發達國家與中國經濟的逐漸脫鉤,中國的產業鏈也在向國外轉移。若多年後中國經濟崩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超過當年蘇聯東歐集團解體時的程度。
台灣學者宋國誠今年9月7日在台媒《上報》發文稱,習近平正以「毛式運動經濟學」建立的「新質生產體制」嚴重擠壓「舊質生產力」的發展空間。中共試圖通過低價傾銷進入國外市場,但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限制。這種「國家面子經濟」和「以鄰為壑」的政策必然導致內部經濟的惡果。
宋國誠總結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彌留狀態,其糟糕情況可用八個字形容——「深不見底、藥石罔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