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立秋已過近一個月,但川渝地區仍處於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中,部分地區甚至高達45攝氏度。有觀點認為,這持續的高溫與三峽大壩有關。中共官方早年稱三峽水庫是能調節氣溫的「天然空調」,但如今又否認其與高溫有關。
9月的重慶依然酷熱,宛如盛夏。數據顯示,重慶沙坪壩區在8月的高溫天數接近新疆吐魯番,達到29天。9月2日,重慶迎來了一場難得的雷雨,20個區縣出現了8級以上的陣風。當晚,雷雨將夜間氣溫壓低至30攝氏度以下,但這種降溫效果未能持續至天明。
但到了9月3日,重慶的日最高氣溫再次超過40攝氏度。自8月21日至9月4日,重慶已連續15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氣象部門預測,今年重慶高於40攝氏度的高溫天數可能超過2011年和2006年,成為歷史上最高之一。
社交媒體上,有人曬出了在烈日下縮水的拖鞋,甚至有人用炒鍋嘗試「純太陽能煎蛋」。同時,商場的戶外屏幕調侃地顯示:「重慶 微熱42℃」。
這樣的高溫也導致學校推遲開學。重慶多個區宣布將中小學、幼兒園和中職學校的秋季開學日期推遲到9月9日。在避暑潮的推動下,重慶飛往北京、青島、北海和大連等城市的航班都已經售罄。8月30日,重慶飛呼和浩特的單程機票價格從三百多元飆升至一千六百元,間隔不到三個小時。
為何高溫持續不退?中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表示,這主要是副熱帶高壓控制所致。副高籠罩下的地區通常天氣晴好,持續的日曬輻射增加了溫度。川渝地區位處四川盆地,地形限制了熱量的水平交換,周圍山地使熱空氣不易散去,導致熱量堆積,加劇高溫。
**三峽水庫與高溫的關聯?**
網上有聲音認為川渝地區的持續高溫與三峽大壩有關。2002年,《重慶晚報》報導稱,三峽水庫蓄水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將成為一個「天然空調」。然而,在近期高溫持續後,在中科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刊登的文章中,專家否認了這一說法。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雲良稱,三峽水庫的「空調」效應對於氣溫調節作用有限,通常僅能使周邊夏日平均氣溫降低1至1.3攝氏度,最高氣溫降幅約為2攝氏度,且影響範圍局限在水庫附近2至10公里範圍內。此外,由於三峽水庫距離重慶市中心較遠,其對城市中心區域的直接影響較為有限。
曾任中共交通部通信工程高級工程師的張峻峰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早在2002年的學術討論會上,他就曾與專家探討過三峽庫區可能引發上游地區氣候變化的問題,但遭到中共水利部門的反對。然而,他認為,從之後的氣候變化來看,三峽库區的地貌變化對於周邊氣候的影響是顯著的。
**三峽大壩的影響與爭議**
三峽大壩建設始於已故中共前黨魁江澤民任內,他被認為是這一工程的重要決策者。1992年,中共全國人大通過了三峽工程提案。自開工以來,工程質量問題頻頻爆出,如2001年至2002年間大壩出現多條裂縫。2009年,三峽工程全部完工,但湧現的質疑聲音依舊存在。
三峽工程耗資超過220億美元,導致約130萬人需要移民。自蓄水以來,庫區和大壩下游地區頻繁出現極端氣候,包括旱災、高溫和洪水等。對於這種極端氣候,中共官方始終強調「與三峽工程無關」。
1992年,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黃萬里曾三次致信江澤民,反對三峽工程,他從地質、環境、生態等各方面詳述了三峽工程的潛在危害,並預言三峽高壩將可能不得不拆除。黃萬里的預警聲音如今再次被討論,反映了人們對三峽工程的持續關切。
原文來自大紀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