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美中关系紧张,以及特朗普可能对中国重新征收高关税的背景下,国际大型企业纷纷选择撤出中国并转移生产基地。近日,美国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建议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这一举动可能加速外企撤离中国。
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在11月19日的2024年度报告中,向国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首次提出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彻底改写美中经济与技术竞争的格局。PNTR曾被称为“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美国在关税和其他限制措施上给予中国商品最优惠的待遇。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一直享有此地位。然而,USCC表示,中方没有兑现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承诺,反而通过限制市场准入、盗窃知识产权、国家补贴及经济胁迫等手段,损害了国际贸易体系。
特朗普如若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一些外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在考虑撤离中国。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全球家电制造商Breville的CEO吉姆·克莱顿指出,若特朗普赢得大选,来自中国的消费品或将面临更高的关税风险,因此,他们计划将更多生产转移出中国并增加美国库存。
在特朗普提倡“美国优先”政策的背景下,即将重返白宫之时,习近平在APEC峰会期间与拜登会面时表示,愿与美国新政府保持沟通、扩大合作、管控分歧。此外,习近平还在APEC的闭门讨论中,强调在地缘政治紧张、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需要团结合作。
旅美经济学者黄大卫对《大纪元时报》表示,如果美国取消对华贸易的最惠国待遇,并大幅提高关税,那么“在华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将迅速上升,利润将大幅缩减,甚至出现亏损”。为避免高关税和维持稳定的产业链,一些企业可能将产能和产业链迁往美国、印度、东南亚等地。他指出,美国的这些措施将影响日常用品的供应链,目前在中国生产的日用品、家电和家具等产品尚无其他国家可以替代。
随着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制裁不断升级以及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在华外企的撤离速度加快。仅在今年2月至9月,至少有17家顶级外企宣布关闭在华工厂或减少业务规模。特朗普的重返白宫,也进一步加速了这些企业的撤离。
近年来,思科裁减了大连的员工,丰田旗下的日野汽车停止在中国的柴油发动机生产,德大众在南京的生产线将关闭;本田在武汉的一家工厂也全面停产,裁员2500人;此外,IBM、柯尼卡美能达、利勃海尔、佳能等企业都在减少在华业务。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关志雄表示,地缘政治风险增高,使得许多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加速撤离。外企撤离的主要原因包括美中对抗加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生产成本增加、安全法规压力、与本地企业的激烈竞争、全球供应链重组以及中国国内排外情绪的高涨。
许多公司选择将生产和资本转移至印度次大陆、美国和加拿大、东南亚、西欧及拉美国家。尤其对于面向欧美市场的企业而言,美国的《降低通胀法》更是一个吸引力因素。在不确定性增加和经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国际企业自然更倾向于选择政治安全、法规稳定的地区进行投资。预计未来几年,这一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外资企业的撤离可能会继续增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