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是北京出生的劉慈欣所創作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曾因其令人費解的時間跳躍、哲學困境和對科學理論的密集探索而被認為難以改編,中國 改編的電影在2017年被擱置。 但現在,它透過「網飛」劇集登上了國際螢幕。
小說觸及中國文革的內容,在文革結束幾十年之際,仍然是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1967年的一天,一名天文物理學生葉文潔親眼目睹她的父親被紅衛兵批鬥毆打致死。 後來,為了避免受到懲罰,她加入了一個位於內蒙古的軍事項目,但條件是永遠無法離開基地。
在這個寒冷的前哨站,在一個巨大的拋物面天線下,她對人類失去了所有的信心。 她一生致力於研究,並取得了科學突破……將高功率無線電訊號廣播到外太空。 這項行為將產生嚴重後果,而這一切都源自於在北京那災難性的一天。
這只是對《三體》中跨越宇宙的情節的概述——這部科幻史詩也涉及了秘密的科學計劃;一個在恆星之外的太陽系中的外星物種;還有一個描述了幾千年 來偉大文明興衰的奇怪的電子遊戲。
更重要的是,原著小說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2006年首次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連載,並由劉宇昆在2014年翻譯給西方讀者。
在2015年獲得了最著名的“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之後,這使他與《沙丘》的作者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和《基地》系列的作者艾薩克·阿 西莫夫(Isaac Asimov)齊名。 這本書和它的兩部續集已經在全球售出了近900萬本。
今天,劉慈欣被譽為將中國科幻小說推向世界的人——考慮到中國歷史上對科幻小說的壓制,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
“在40多天裡,僅在北京,就有1700多名受害者在批鬥會上被毆打致死”,這是在《三體》英文譯本上開頭的一段話。 「還有許多人選擇了一條更簡單的道路來避免這種瘋狂。」這部小說以1967年為背景,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由於學生領導的激進「紅衛兵」逐漸轉向用暴力來 擁護毛澤東的共產主義政策,有多達200萬人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喪生。
許多受害者自殺是為了「被迫結束痛苦」。 而在《三體》的現代情節中,科學界發生的無法解釋的自殺事件暗示了這一事實。 但是,與這段真實的歷史如何塑造劉慈欣作品中的事件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政權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塑造科幻小說的進程。
劉慈欣出生於1963年,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三年之前。 中國的科幻小說在19世紀60年代早期到1967年仍舊處在休眠狀態”,在目睹了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劃過天空後,六歲的劉慈欣還是會被“說不出的 好奇與嚮往」所打動。
幾年後,他在父親的床下發現了一箱書——包括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遊記》——他發現自己懷有一種決心,就像他書中的角色 葉文潔一樣,這種決心最終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的堅持都源於我父親這幾句話,”劉慈欣在2019年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他解釋說,那時候,這些書只能屬於個人的私密閱讀。”
2015年,一名太空人在離地球350萬公里外的國際太空站上漂浮。 同時,劉慈欣成為第一位獲得「雨果獎」最高獎項的亞洲人。 儘管如此,他的書還是不免揭露了其構思的敏感本質。
畢竟,帶有「文革」背景的章節(英文版《三體》的開篇)在中文原版中被移到了中間部分,因為擔心政府審查機構會覺得這些章節過於政治化。
八年過去了,第一次在中國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因爭議而蒙上陰影,在2023年的活動中,幾名提名者被莫名其妙地宣布沒有資格獲得獎項,引發了人們 對其是出於政治原因而被中共針對的擔憂。
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DB·韋斯(DB Weiss)在“網飛”上的新劇集以與該書英文版相同的方式開始,他們不必擔心審查制度。 為中國觀眾製作的完全不同的《三體》電視版已於2023年1月開始在中國播出。
相反,西方製片人將在未來幾週面臨觀眾的關鍵性判斷,他們的故事將在劉慈欣的原著小說基礎上展開,並與原著小說有所不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