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老年幸福與健康,關鍵在於什麼?哈佛成人發展研究透過長期追蹤,找出人類更快樂的關鍵。
我們看起來是分開的個體,但我們組成了龐大的根系,組成家庭、朋友圈、社群、國家,以及整個世界。我的人生不免產生的變化,以及你的人生也一樣,不是什麼該懊惱的悲劇,只不過是整個相連的人類大家族下,一名成員(即根系的一個分支)發生變化。
如果我用愛和其他人相連,其他人的增長,不僅能彌補我的衰退,「真我」的其他面向也會獲得成長。
此外,與他人連結,將使我更能自然跳上第二曲線。晶體智力曲線取決於連結。缺乏連結,我的智慧就沒有用武之地。
然而,建立根系不一定簡單。許多拚命三郎的成年生活,一直活在人能獨善其身的幻覺中,如今嘗到苦果。他們的根系萎縮又不健康。不使用隱喻的話,簡單來講,他們很孤獨。
1938年,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想到一個點子。那個點子很瘋狂,但高瞻遠矚,他們找來一群哈佛男學生,追蹤他們成年後的一生。
研究人員每年會訪談這群人,記錄他們的生活方式、習慣、人際關係、工作與幸福程度。雖然在數十年的研究過程中,最初的研究人員早已不在人間,新的研究人員會接手,找出早期人生如何影響日後的幸福或不幸福。
這就是「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Development)的源起。最初的268名研究對象背景各異,有的成為名人,例如甘迺迪(John F. Kennedy)、《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布萊德利(Ben Bradlee)等。
只不過,過去數十年來,這個研究被批評研究對象過於單一(全是哈佛的男校友!),無法得出適用於所有人的結果,也因此還會與格盧克研究(Glueck Study)的資料一起分析。
格盧克研究的展開時間,和哈佛研究差不多,追蹤來自波士頓弱勢家庭的456名年輕人。相關資料持續更新超過80年。最初的參與者中,還在世的不到60人,該研究今日追蹤的是第一代受訪者的子孫。
哈佛的研究結果,有如幸福的預言水晶球:你看著人們在20 歲與30 歲的階段如何生活、如何愛、如何工作。接下來,你會看到他們的人生在接下來數十年間,有什麼樣的發展。
哈佛精神醫學教授華倫特(George Vaillant)是這份長期研究的主持人。他依據研究結果,寫下三本暢銷書,接著又由精神醫學教授瓦爾丁格(Robert Waldinger)接手研究。觀看次數達近4,000 萬次、被瘋狂轉傳的 TED 演說影片「是什麼造就了美好人生?史上歷時最長的幸福研究告訴我們的事」,讓哈佛成人發展研究變得廣為人知。
在研究人員這些年來所做的努力中,最值得留意的一項,是依據幸福與健康的程度,把參與者分類。得分最高的是「快樂健康組」(Happy-Well)。這組人在良好身體健康的六面向全數達標。他們的心理也很健康,對人生感到相當滿意。光譜的另一端則是「悲傷罹病組」(Sad-Sick)。這組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人生滿意度這三項,低於平均值。
究竟是什麼導致人們最後掉進哪個分類?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不是嗎?研究人員發現有的預測指標可控,有的不可控。不可控的因子(至少自己無法控制),包括父母的社會階級、擁有快樂童年、祖先長壽、未出現臨床憂鬱。這個結論不令人訝異,卻也不實用。
遠遠更為實用的資訊,是我們能夠影響的因子,那些因子與晚年的幸福息息相關。「快樂健康」的預測指標中,有7項在某程度上是我們能直接掌控的:
1.抽菸:不要抽菸就對了,或至少早點戒掉。
2.喝酒:酒精濫用是哈佛格蘭特研究(Grant Study)中,導致「悲傷罹病」,讓「快樂健康」變得遙不可及最明顯的因子。如果你的人生中有任何酗酒跡象,或家人有酗酒問題,不要遲疑、不要抱持僥倖的心理。現在就戒。
3.健康的體重:避免肥胖。在不過分節食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範圍的體重。吃得健康。記得不要過與不及,避免溜溜球型的節食,不瘋狂節制飲食,也不以無法持久的方式控制身材。
4.運動:即便從事靜態工作,要活就要動。天天走路是最禁得起時間考驗的運動。
5.適應性調適方式(adaptive coping style):意思是直接面對問題,誠實評估,接著直接應對,避免過度反芻、不健康的情緒反應或迴避型行為。
6.教育:教育程度高,日後心智會更活躍,壽命更長,人生更快樂,但不需要讀到哈佛,才叫教育程度高,只要有心終身學習,大量閱讀即可。
7.穩定的長期關係:對大部分的人來講,是指穩定的婚姻關係,但其他的關係也適用。重點是要有可以一起成長的夥伴。不論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能支持你。
7個目標也不是太多,但知道哪一個最重要會很方便。濃縮結論的過程能幫助大幅聚焦。所以是哪一項,抽菸?喝酒?還是運動?
都不是。依據華倫特的說法,快樂健康的長者最重要的特徵,其實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如他所言,「幸福就是愛。」 華倫特又補充說明,「幸福有兩大支柱……一個是愛,另一個是找出不會趕走愛的生活方式。」 華倫特附上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名言,「愛會戰勝一切。」
華倫特的繼任者瓦爾丁格也說,「我們得知答案不是財富,不是名聲,不是更努力工作。我們從研究中……得到的最明確的訊息: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就是這樣。」此外,「50 歲時對人際關係最滿意的人,在80 歲最健康。」
(本文摘自亞瑟.布魯克斯著,《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天下雜誌出版)
發佈留言